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追寻“世界柳工”的梦想
——记全国劳动模范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曾光安

谭金红 庞慧敏/文  王重彬 田云 伍振时/摄


 

曾光安总裁在工作中
   

  偏居南疆一隅的柳工,始终保持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跑者的姿态,在中国工程机械史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里程碑,柳工的历史与许多全国第一紧密相连: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第一台井下装载机、第一台最大吨位的装载机、世界上第一台适应4800米高原环境的装载机……
   
   进入2010年,国内外工程机械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市场低迷徘徊,国内市场起伏不定。当人们为2009年岁末柳工实现百亿元历史新跨越的喝彩声还未远去,2010年的柳工又取得了激动人心的首季开门红:各类整机产销量双双突破10000台,同比增长超过17%,这一成绩,再次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新的纪录。
   
   伴随着柳工日渐成长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跻身世界舞台的民族品牌,45岁的曾光安开始渐进人们的视野。2009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2009中国CEO高峰论坛”上,曾光安获封“2009年度中国十大杰出CEO”称号。 2010年4月27日,曾光安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透过笼罩在他身上的重重光环,有着自信微笑、睿智目光的曾光安,最让人称道和感动的是作为一名企业家,其出色的洞察力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制造企业,要么国际化,要么成为全球巨头的制造工厂,要么在不久的某一个黄昏,把企业关门走人。”
  
    “一个民族,一旦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品牌,别怪人家看不起你!”
  
     “做一个中国企业还是世界性企业?这是一个企业志向的问题。我们选择做一个国际化企业,面向全球,直接参与国际企业竞争。我们不怕竞争,竞争促进发展。我们要找到好标杆,然后有序地去努力。我们的目标是做‘世界柳工’。”
   
   作为柳工50余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领头人”,曾光安在工程机械的舞台上满怀信心。

                     敏锐地捕捉每一次发展机遇

   
  1985年,大学毕业的曾光安进入柳工,先后从事技术研发、质量控制、财务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担任过技术引进办主任等职务。1999年7月,时年仅34岁的曾光安被委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重任,成为柳工历史上最年轻的高层领导者。
   
   年轻的曾光安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中,练就了对市场走势超人的分析力和敏锐的洞察力。2000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格局进入新一轮的整合期。上任不到一年时间的曾光安,从低迷的市场以及错综复杂的竞争形势中,看到了市场复苏的迹象。他当机立断,要求企业做好高产的准备。2002年,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市场开始迅速升温。在同行业其它企业手忙脚乱之时,憋足了劲的柳工人一口气完成了整机产销4300台的任务,走出了多年来整机产销在3000台左右徘徊不前的阴影,开创了柳工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面对骄人的业绩,曾光安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醒地意识到,市场还将出现更猛烈的“井喷”现象。在取得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共识后,他开始了全方位的高产动员,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队伍的潜能,采取各种措施大幅度提升产能,形成了一股势不可当的大战合力,确保了市场的需求。2003年,公司取得整机产销1.19万台、销售收入28亿元的业绩。此后,企业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仅2004至2006这三年时间,公司整机产销量就超过了前46年产销量的总和。2007年,公司整机产销3.1万台,销售收入77.1亿元;2008年在下半年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整机产销3.6万多台,销售收入92.4亿元;2009年下半年公司取得了抗击金融危机的最后胜利,全年整机产销达到3.89万台,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铸就了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上一座新的丰碑。

 


曾光安到生产一线给员工加油鼓劲

                       做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1958年从上海迁到柳州的柳工,从一个普通工程机械国有企业发展成“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跑者”,在曾光安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最近的10多年里做了“上市”、“借力”和“东扩”三件具有前瞻性的事情。
   
   而做三件事时,曾光安认为尤为重要的是,“首先,我们产品的技术不能落后于国际巨头,同时必须保持在国内最领先的地位,这是我们发展的根本。”
   
   在技术上不落人后,就必须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而技术创新恰是柳工的一大特色。对高原特种装载机的研发,体现了柳工人对技术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在高原4000米地区,机械设备在缺氧条件下也会运行艰难。2000年10月,柳工研发人员在昆仑山开始了ZLG50G样机的高原试验。经过系列实验,各项技术优于国家标准,专家们对柳工生产的我国第一台ZLG50G高原型装载机给予高度评价:填补了国际空白,属国内外首创。
   
   随着ZLG50G高原特种装载机的高原适应性技术成功应用,柳工先后研发了适合高原使用的30、40、50系列高原型装载机投放市场。目前,在青藏高原装载机市场,柳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
   
   柳工成立50年来,装载机产品技术在同行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系列装载机采用了20多项新技术,取得了46项国家专利。今天,在国内不少企业还在生产柳工第一代产品的时候,柳工已经在生产第三代产品,并储备了诸如“智能化工程机械”等第四、第五代产品技术。
   
   如今,柳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经成为柳工创新的前沿,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发展模式。
   
   “有的中国人瞧不起自己的企业,以为中国人都在抄人家的,但中国企业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完全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曾光安对于这一点信心十足。



在第十届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上曾光安与驻华土耳其大使交谈

                          品质成就未来
   
  不仅在自主创新能力上高人一筹,柳工推行的现代化管理体制也在业界遥遥领先。曾光安在全国同行中率先使用国际先进的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MRPⅡ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SAP数字化企业管理平台、六西格码企业管理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前瞻性的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曾光安提出“客户导向,品质成就未来”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使柳工成为全国行业首家通过“国家质量奖”的企业。
   
   为了进一步发挥柳工产品技术在行业领先的优势,拉大与竞争对手在整体技术实力上的差距,曾光安还制定了“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制度,不拘一格地吸引、培养和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柳工推行技术专家等级评定及奖励办法,按不同等级享受高额薪酬;设置了新产品开发项目奖,对有贡献的技术人员进行额外奖励;建立了特区人才谈判工资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引进技术、营销、管理等领域的顶尖人才;出台了工人技能专家评定和管理办法,将优秀技术工人纳入企业的“人才圈”,为一线技术工人提供了宽阔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目前,柳工享受技术专家待遇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技能大师待遇的一线技术工人,年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

 


曾光安闭海东与合作单位领导合影

                     走向国际舞台,扛起民族工业大旗
   
   2006年10月28日,中央领导来到柳工考察,并对柳工的发展给予了肯定。曾光安当即表示:“要让柳工的产品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一定要让国人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柳工的产品。”
   
   在国内同行大多数不是被外资兼并就是走上合资化道路的今天,曾光安坚持让柳工走国有企业的发展之路。他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品牌,不能没有自己的高科技产品,这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和档次,更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曾光安认为,做“世界柳工”,柳工要走三步:第一步向巨人学习,第二步与巨人同行,第三步与巨人同台竞技。他坦诚地说,柳工现在已经走到了第三步。诚然,近几年,柳工的国际化发展步伐越迈越大,在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经销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国际业务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又放眼全球的人才市场,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欧洲等地招聘了一批技术研发和产品营销方面的高端人才,同时在公司内部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快速成长。2009年7月,柳工首家也是全国行业第一家海外工厂在印度正式投产,标志着柳工完成了“出口起步——海外建厂——全球并购”国际化进程的第二步,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柳工装载机产业在国际工程机械市场为中国制造业占据了一席之地,挖掘机产业更是从零开始,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力量,在处于外国品牌层层包围之中的国内市场上,骄傲地奏响了“中国制造”之歌。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来源日期:2010-04-29   本站发布时间:2010-04-29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