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西方文化霸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孙慧玲


   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对我国的青年群体特别是高校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的理想信念、民族观念淡化、价值观扭曲、集体主义观念削弱、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等。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青年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文化侵害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

                     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的文化霸权政策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最早是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io Gramsci)提出的。“文化霸权”也叫“文化领导权”,是一种非暴力的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手段。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的获得要以被统治者的接受和赞同为条件而非任何强制或压迫的手段。如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已被广泛引入到关于世界文化关系研究中。这里所说的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将本国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及相关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落后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进而让他国接受其思想及意识形态,以此来达到本国的战略意图和利益的国际霸权行为。因此,这一概念与国家文化传播上的软实力因素、文化强势地位及鲜明的政治意图等特点密不可分。软力量最大的特征就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是能够吸引人的力量。
  西方国家正是借助软实力这种“吸引力”来实现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政治渗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在对华的文化传播与政治渗透上,有的西方战略家甚至提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如果不战胜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么一切军事的、政治的和外交的胜利都会前功尽弃”,“在中国,现在能够做的不是去改变它的现状,而是去改变其未来领导人的思想”,“用和平演变的潮水冲垮社会主义堤坝”等言论,妄图通过文化霸权政策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国家要独立,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 国家要安全,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要安全,思想文化上也要安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种文化软实力对我国文化安全造成的威胁。


                   西方文化霸权政策对我国青年学生带来的影响

  美国的霸权传播主要通过在文化传播上施加政治影响、商业娱乐上的文化渗透及信息传媒领域中的话语霸权来实施的。
  通过文化的大众传播,西方敌对势力向我们的青年一代鼓吹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极力宣扬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及三权分立、多党制、自由民主等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他们借助在全世界的话语霸权猛力抨击社会主义制度及价值观。当前,美国文化在世界互联网资源中占有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把网络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等图谋的新手段。凭借网络的交互性、渗透性、虚拟性等特点,他们经常在网络上宣扬西方价值观念,大肆传播消极腐朽的生活方式,对我国的青年一代造成不良影响。
  西方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有如下诸种表现:其一,政治观念发生改变。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假宣传及包装,许多青年人不顾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及具体国情,盲目否定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并对西方政治观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其二,价值观念上的变化。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使得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已有广泛影响。 这种个人至上、金钱万能、生活就是享乐的价值观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产生不利影响,也对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道德观带来挑战。其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淡化。 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被弱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所丧失,并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西方消费思潮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在购买商品时都以购买外国货特别是美国货为荣,崇尚洋牌名牌,并把它作为时尚、高品位的表现,盲目攀比现象愈演愈烈。这些不顾个人消费能力的行为,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使人际关系世俗化,侵蚀着社会风气。

                      西方文化霸权下的理性反思

  梁漱溟曾经说过:“一种文化决不仅是地理上某空间、历史上某时期的那一大堆东西,其中必然还蕴含着一种意义或精神,这种无形的存在便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一个民族成为统一而不破灭的群体所必需的内在纽带。”文化的兴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综合国力上单纯以经济、军事力量等硬实力为评价标准的时代已经不在。
  面对多元经济并存、多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局面,如何用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多样性的价值需求,仍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实践和探索。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报告中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本质所在,具体来说,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二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创新意识。让青年学生明白中国发展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具体体现,把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转化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素质水平的动力,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动力。
  要增强我国文化制品对青年文化消费选择的吸引力,发挥先进文化的舆论引导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近几年,我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带给青年大学生极强的吸引力,如《士兵突击》、《恰同学少年》、《建国大业》等。同时,要准确把握青年人追求新异的多样文化选择与诉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引导青年学生对西方大众文化的态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欣赏高水平的西方文化产品,合理吸收其中的精华和有益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案例讨论、调查等方式,积极了解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观点和看法,预防不良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来源日期:2009-11-12   本站发布时间:2009-11-12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