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海南农信社:尤努斯亲任顾问,“格莱珉模式”上创新

中国青年报:阮晓莹 任明超

 

  “海南省农信社是中国金融机构里真正的尤努斯”,在记者面前,海南省农信社新闻发言人陈奎明一点也不谦虚。

  从2007年8月10日揭牌成立到实现扭亏为盈,从全国最后一个参加改革、最后一家挂牌、资产质量最差、历史包袱最重的省农信联社,到资产质量改善等主要指标进步度在全国中小金融机构排名第一,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用了两年的时间。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海南省农信社一直在向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学习,在农村开发小额信贷。

  陈奎明介绍说,小额信贷是海南省农信社的特色业务,这两年迅猛发展,目前,海南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4亿元,惠及农户19万户。海南已成为全国小额信贷方面发展最好、增长最快的地区。

  “只有在农村踏踏实实地发展小额信贷,才能让农信社真正成为农民的银行,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这一目标。”陈奎明说。

                      小额信贷“取经”从“拉钩”开始 

  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年会期间,海南省省长罗保铭与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一见如故。罗保铭邀请尤努斯担任海南省农信联社的顾问,为当时刚挂牌不久的农信联社将要开始的改革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经验和建议。尤努斯当场答应了下来。

  “在中国,说话算数是要拉钩的。”当风趣的罗保铭说完这句话后,两个人像小孩一样真拉起钩来。这一拉钩,拉开了海南省农信社与格莱珉银行共同探索适合海南本地情况的小额信贷模式合作的帷幕。

  2007年年底,银监会在海口召开了“中国(海南)农村小额信贷国际论坛”。与会各方签署了海口宣言,提出“人人享有平等的融资权”。

  论坛期间,被誉为“穷人银行家”的尤努斯被聘为海南省咨询顾问委员会和海南省农信联社的顾问,海南省农信联社与格莱珉银行下属的格莱珉信托签署了项目合作实施合同,计划在琼中县开展格莱珉模式小额信贷试点项目。双方开始“亲密接触”。

  2008年4月,两位格莱珉的专家来到了五指山腹地——琼中,和海南省农信社一起,对这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进行两个月的调研和摸底。随后,建立起项目总部,宣告格莱珉模式小额信贷试点项目启动,开始运作。海南省农信社为此准备了3000万元的项目资金。

  按照格莱珉的模式,项目机构由项目办公室、分支、中心和小组组成。中心是整个小额信贷项目工作的重要部门,贷款和还款的工作都是在各中心进行。在中心会议上,小组长为小组成员提出贷款申请,中心主任审查,中心经理审批。在项目办公室中,由项目经理和两名证人监督发放贷款。中心经理每两周走访一次贷款户。每两周还款1次,本息分26次还清。还款在中心会议上进行,收款由中心经理负责。

  上门服务和分26次还款,是格莱珉模式经典的地方——小额信贷技术员上门收款的时候,可以了解到贷款户对资金使用情况。而且每次还款数额较小,贷款户压力不大。对农信社来说,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对贷款户来说,生产上出了什么问题,也可以方便地找到小额信贷技术员。因为小额信贷技术员除了贷款和收款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送技术给农民,帮农民增收。

  截至2008年年底,格莱珉琼中项目部累计向105户家庭妇女发放105笔只凭信用无需任何抵押担保的贷款,金额33.5万元,累收7.9万余元,余额25.5万元,收息3972元,业务覆盖两个乡镇11个村庄,已建立21个小额信贷小组,成立了11个小额信贷中心。截至目前,所有受贷农户均按期足额还款,收回率达100%。

                     格莱珉模式基础上打造琼中模式 

  海南农信社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格莱珉模式发源于孟加拉国,那里的人民绝大多数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们很多人贷款的目的是为了生存。海南农信社根据格莱珉模式的精髓再结合海南各个市县当地的情况,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对小额信贷模式进行了创新。毕竟海南的农民贷款是为了搞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在格莱珉模式的试点中,琼中县开创了“政府贴息+优势产业+信用系统”、“无需抵押、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琼中模式”。

  一个特色是,琼中县政府利用财政和扶贫款对小额贷款进行贴息。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金融办,在每个乡镇成立了小额信贷工作站。小额信贷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与农信社的人员一起,对需要贷款的农民进行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 对从事政府倡导的优势产业的农民贷款进行贴息。为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凡能提前还款的,100%贴息;凡能准时还款的,80%贴息;对不准时还款的,则不给予贴息。

  琼中县农信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了一些原则:贷前培训、贷款对象以家庭妇女为主、贷款对象相对集中、贷款资金扶持短平快的优势产业项目。

  在试点过程中,琼中县政府还和农信社联手建立起农村信用体系。无不良记录、有诚信资质的农民经考核登记均可进入该系统。目前,琼中80%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诚信档案”。农信社专门为这些诚信农户小额贷款开辟“便捷通道”,简化手续,实施贴心的一站式服务。

  至于诚信体系如何运作,在海南农信社看来,这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但不宜过多披露。效果是,诚信体系的建立,使得农信社在近两年中的坏账率保持在2%以下,而在农村推广的小额贷款则“几乎没有出现坏账”。

  在琼中县湾岭镇竹朗村,村民符厚良看着用农信社7000元贷款盖起的新蚕房高兴地说:“自从办了小额贷款种桑养蚕,我家一年的收入增加了近两万元。”除了竹朗村的桑蚕,还有上水村的蜂蜜,番道村的山鸡等,这些绿色经济的“专业村”的涌现,是农信社开始进行小额贷款后琼中山区发生的变化。

  目前,除“琼中模式”外,海南各地在因地制宜的探索中还开创出屯昌格莱珉模式、三亚政府风险补贴金及全省推广的“一小通”等十多种小额贷款业务模式。

                      小额信贷技术员的骨干是大学生

  2009年2月,春节刚过,海南省农信社专门成立了小额信贷部,面向社会招聘员工,3名海归和400多名国内知名高校的年轻人从36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其中300名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农村基层一线小额信贷队伍,在全省各乡镇开展小额信贷服务。目前,首批招聘的人员经过培训已经被派到基层开始工作,这些新聘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小额信贷技术员”。

  陈奎明告诉记者:“今明两年,我们将在海南所有的乡镇派遣500名小额信贷技术员,利用农信社在农村的原有网络,我们的这些技术员将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最高目标。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国内各大金融机构目前除吸纳农村的存款外,对农村小额信贷并不热心。“农信社遍布海南农村的网络,再加上这些刚刚大学毕业、充满工作热情的信贷技术员,可以说国内其他金融机构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也是我们能在农村大发展并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法宝’。”海南省农信社一名负责宣传的干部告诉记者。

  研究生胡莉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自愿下到基层推广农村小额贷款。胡莉的想法代表了数百名小额信贷技术员的心态。胡莉说:“选择海南农信社,就是因为它在一个改革发展的阶段。而且农信社改革也有了一些成果,我很想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另外,海南农信社的领导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作风,让她相信能够在农村信贷领域有所作为。

  “孟加拉国格来珉银行创始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现场讲述小额信贷怎样帮助许多贫困农民脱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我想到基层去从事小额信贷的原因之一。”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生许志芳告诉记者。

  在首期小额信贷技术员培训班上,海南省农信社理事长吴伟雄送给每个信贷员一本《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探索出小额贷款的模式,小额贷款是怎样一步步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从而使他们永远地摆脱贫困生活。

  吴伟雄希望这些经过精心培训的大学生能够从中找到精神食粮和战胜困难的方法,更希望他们改变传统信贷员只管放贷和收钱的简单工作方法,真正做到‘给农民贷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助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成为优秀的“农民的银行家”。

                         信贷员工资与奖励的关系

  “对村民来说,我们特别好认。如果你在海南大中午太阳最辣的时候看见穿着像岛服的制服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那就是我们了。因为有些贷款户住的自然村特别远,需要走路进去。日子久了,我们一个个晒得和非洲人有一拼。”一个老资格的信贷员幽默地说:“上班时间很多花在路上,现在社里要给我们配自行车了。”

  小额信贷技术员工作的辛苦,农信社领导心里清楚。除了在生活条件上尽量给予照顾外,农信社为信贷员量身定制的激励机制也是一支强心针,更是让他们留在农村服务小额信贷的长期策略。

  一名刚刚加入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的毕业生告诉记者,其实他们的工资并不高,扣完各种保险后是650元,加上150元交通补助共800元。农信社鼓励技术员骑自行车下乡,凡骑自行车的再补助200元。这样加起来就差不多每月1000元。虽然每半年工资减少200元,一直到减完为止,他们的主要收入是贷款的利息奖励。农信社将贷款利息收入的20%给信贷员作为奖励,工作越投入,成效越好,收入就越高。

  陈奎明说:“今年年底之前我们会将技术员所发放小额贷款利息的20%返还给他。从第二年开始,技术员年底只能拿到10%的利息奖励,其余部分要等到他什么时候不干了且所放贷款本金都收回时再给他。”

  陈奎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技术员管500户一级客户、每户发放整贷整还贷款5000元,每月可以拿到4950元;如果500户都是二级客户,他每月可拿到9900元;客户升到三级时,他每月可拿将近两万元。

  “如此实惠的激励机制怎么能不大大激发小额贷款信贷员工作的积极性呢?”陈奎明给记者来了一个反问。

                         有人才就有钱财

  “有人才就有钱财。”这是海南省农信社的用人观念。在海南省农信社看来,管理、激励和约束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实现,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另一方面要大量引进各类人才。

  原先在一家知名机构担任中层、拿着高薪的陈奎明就是被海南农信社的董事长吴伟雄“三顾茅庐”挖过来的。

  陈奎明现在的职务是海南农信社新闻发言人、海口农信社主任。放弃高薪和优裕的生活,到前途未卜的海南农信社,陈奎明当时挣扎了很久,但这位现在已成为小额金融专家的青年告诉记者:“现在看来,选择农信社是对了,小额信贷的挑战性给我带来了更多收获。”

  和陈奎明一样,更多的年轻人被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事业的前景所吸引。两年来,海南省农信社先后招聘大学生近1000人,研究生、博士生超过100人,律师、注册会计师超过20人,其中不乏北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生、海归等高素质人才,成为优秀人才加盟汇集的“洼地”。

  吴穹两年前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来到海南省农信社,主动要求成为最早的3名小额信贷员之一,在琼中、屯昌的乡村一干就是400多天。“我的很多同学毕业直接坐进了‘四大’银行、外企、央企的办公室,但我在海南的农村学到了许多他们也许永远学不到的东西。”吴穹说。

  来自中国银监会的资料显示,2008年度海南省农信社在资产质量改善等主要指标进步度在全国中小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一。截至2009年7月末,海南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95.19亿元,比2007年7月末增长81%;各项贷款余额109.03亿元,比2007年7月末增长93.11%;不良贷款余额22.36亿元,比2007年7月末下降45.06个百分点。2009年1月~6月,海南全辖农信社轧差盈利,实现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首次扭亏为盈。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日期:2009-09-07  本站发布时间:2009-09-07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