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推进东部振兴 实现合作共赢


        
                          锡林郭勒盟草原一景。

  编者按: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是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历史悠久、区位独特,与东北三省合作发展前景广阔。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内蒙古东部盟市被纳入规划实施范围,此举让内蒙古东部地区踏上了振兴崛起的新征程。
5年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将内蒙古东部盟市纳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这项重大决策是十分必要和完全正确的。

   面对新形势,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认真总结振兴战略的实施经验,按照国务院《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B2022年)》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精神,选准发展定位,突出特色,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是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煤炭、有色金属、农牧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紧邻环渤海地区,是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俄蒙接壤,拥有对俄蒙的最大陆路口岸;享有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水资源相对充足,环境容量空间大,生态环境良好,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发展潜力巨大。

   自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是10年间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改善,民生状况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

   5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认真实施国家振兴东北地区战略,主动接受东北三省的辐射带动,积极融入东北经济圈,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优势日趋明显。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内蒙古东部地区GDP总量由2003年的837.1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802.38亿元,占各盟市合计数的32.3%,年均增速为17.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29.4:30.7:39.9调整为2012年的15.6:56.3:28.1,一产业比重明显降低,而二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有所降低。人均GDP由6475元增加到45929元。地方财政收人由45.19亿元增加到586.04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收人的23.5%,年均增长32.9%,人均地方财政收人由350元增加到4639元。

   农牧业生产进一步加强。内蒙古东部地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05.62亿元,比2003年增长95.85%,年均增长7.8%,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052.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046.85万吨,油料产量达59.77万吨,分别占全区的72.2%、81%、42%。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玉米、高油大豆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已经初步形成,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0多万亩。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饲草料基地与肉牛、肉羊繁育基地建设等工程深人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畜牧业抗灾与生产能力。2012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到7461.85万头(只),占全区的66.3%,比2003年增加2465.83万头(只);猪牛羊肉产量138.81万吨,占全区的65%,比2003年增加51.16万吨。

        
                    赤峰市总装机容量190万千瓦的赛罕坝风电场。

   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高。10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深人推进“双百亿工程”,促进产业延伸升级,突出能源、有色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业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903.8亿元,年均增长26%,比全区平均高2.2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达到50%,比2003年提高26.8个百分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417.26亿元,年均增长38.9%,高于全区平均6.2个百分点。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人6414.26亿元,比2003年年均增长41%,高于全区平均7.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85.42亿元,年均增长31.3%。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10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服务业综合效益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27.6亿元,比2003年增长2.58倍,年均增长15.2%,略高于全区年均增速。201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10.1亿元,年均增长19.3%,比全区平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城乡流通体系更趋完备,赤峰国际陆港等现代物流项目顺利推进。金融业支撑作用逐步提升。

   2012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567.09亿元,年均增长19.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518.93亿元,年均增长21.6%。旅游业持续增长,成为支撑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2年旅游业总收人达到586.09亿元,年均增长34%,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882.72万人次,年均增长19.5%,国内、外旅游者相当于内蒙古东部地区总人口的3倍多。

   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70.6亿元,占各盟市投资总额的35.2%,年均增长31.2%,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其中,赤峰市投资总额最大,达到1337.29亿元,占内蒙古东部地区投资总额的1/4上;几年来投资年均增速最快的兴安盟,已经达到67.9%,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

   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10.1亿元,年均增长19.3%,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占全区社零总额的33.3%。其中,城镇达到1217.5亿元,年均增长19.5%,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乡村达到292.6亿元,年均增长18.5%,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为50.53亿美元,年均增长27.3%,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1.9个百分点,占全区的23.1%。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近2亿美元。

  东部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支撑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支撑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关系内蒙古东部地区长远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一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赤峰至大板至白音华运煤专线已经通车运营,满洲里至哈尔滨线路扩建完成,伊敏至伊尔施铁路建成通车,阜新新邱至乌珠穆沁旗巴彦乌拉、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等铁路正在建设,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122公里;18条出区公路通道2012年底已经建成8条,盟市间基本实现以高速及一级公路相连接,所有苏木乡镇基本贯通沥青水泥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0598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1274公里;满洲里、海拉尔、锡林浩特机场扩建完成,阿尔山和二连浩特机场建成使用。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了红花尔基、三座店、德日苏宝冷、大石门等一批重要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实施了霍林河、引绰济辽一期调水、察尔森水库下游灌区等一批重点水资源配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三是电力通道建设得到加强。电网等级实现重大跨越,500千伏电网逐步从赤峰市、通辽市延伸至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截止到2012年,内蒙古东部电网有500千伏变电站7座,建成5条500千伏外送电通道,比2007年增加3条,外送电能力1100万千瓦。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12年东部5盟市完成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比2007年增长359%,城镇建设区面积达到954.43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305.23平方公里,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道路等设施大为改观。五是口岸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相继启动了满洲里、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阿尔山等一批口岸基础设施项目和电子口岸建设,2012年口岸过货能力达到1.58亿吨。

   经过几年的努力,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几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采取各项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社会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9.7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统人数累计达到201.24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3.87万人。2012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47.5万人,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73.25万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普遍开展了以农村牧区为主的教学布局调整,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前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就学问题基本解决。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7.91万人,比2003年增加5.2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34.51万人,比2003年增加12.5万人。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共获得鉴定科技成果100多项。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发展。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拥有公共图书馆57个,广播混合覆盖率97.5%,电视混合覆盖率96.8%,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卫生事业得到加强,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9640个,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位5.48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89万人,分别比2003年增加2.21万张和1.75万人。

        
                        通辽市交通基础设施。
 
   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交流日趋紧密,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的合作成果。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整体恶化趋势、治理与保护区域好转的良好效果。全面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草原退牧还草、耕地保护与整治、重点流域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大工程,认真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B2020年)》,2007年———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共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2962万亩,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1678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86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完成416万亩,约占全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的50%以上;林业各项建设累计投资达207亿元;草原植被盖度提高2.57个百分点,达到55.43%。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减小污染物排放,防范环境风险,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累计治理面积136.57平方公里。

   2012年,完成林业建设投资40多亿元,比2003年增长1.5倍;造林面积达到45.98万公顷,占全区造林面积的58.9%。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治理与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灾害得到初步遏制。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推进,淘汰了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得到积极推进。

  振兴的5年,是温暖的5年,也是惠民的5年。5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持续加强。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持续加强


   几年来,伴随着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地方财力的增加,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人。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1872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人为7523元,分别比2003年增加12673元和5410元;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5.2%,农牧民人均纯收人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1.8个百分点,与全区相比,内蒙古东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人也快于全区平均0.8个百分点。内蒙古东部地区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牧民人均纯收人最高的是锡林郭勒盟,分别达到20508元和8925元。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8平方米,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4.3平方米。
  
   几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采取各项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社会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9.7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统人数累计达到201.24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3.87万人。2012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47.5万人,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73.25万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普遍开展了以农村牧区为主的教学布局调整,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前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就学问题基本解决。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7.91万人,比2003年增加5.2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34.51万人,比2003年增加12.5万人。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共获得鉴定科技成果100多项。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发展。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拥有公共图书馆57个,广播混合覆盖率97.5%,电视混合覆盖率96.8%,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卫生事业得到加强,2012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9640个,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位5.48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89万人,分别比2003年增加2.21万张和1.75万人。

        
                        呼伦贝尔机场效果图。

   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交流日趋紧密,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的合作成果。

   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合作交流日趋紧密


   几年来,为了加强东北四省区合作,建立了与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自治区政府与东北三省政府先后签署了《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行动计划》等合作措施,为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全面合作明确了方向。这些协议签署以来,在国家的指导下,在东北三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自治区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认真落实合作协议,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的合作成果。煤、气、化产业联动方面,东北三省积极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发展煤化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东北三省配置相应的煤炭资源,统筹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输送管道建设,协同推进煤、气、化重点合作成果。辽宁阜新集团白音华煤炭开发项目四号露天一期工程(500万吨/年)在建待国家验收,吉煤集团在通辽煤炭开发项目霍林河二号矿井项目(600万吨/年)已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国电兴安煤制气项目已列人国家实施的“十二五”煤炭深加工项目规划;白音华—赤峰—辽宁500千伏、乌兰浩特—吉林白城双回500千伏线路已投产;内蒙古康奈尔公司80万吨苯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交通方面,加快建设东北三省连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通道。通辽—双辽高速公路内蒙古段、长深高速公路金宝屯(蒙吉界)—查日苏(蒙辽界)段已于2011年建成通车,丹锡高速公路朝阳—赤峰内蒙古段、扎赉特旗—齐齐哈尔、赤峰—凌源—级公路内蒙古段于2012年建成通车;白音华—锦州铁路、白音华—赤峰段单线已建成,正在验收阶段;两山铁路、中国阿尔山—蒙古乔巴山铁路建设项目已列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该项目已具备开展前期工作的条件;相继开通了呼和浩特—赤峰—大连、呼和浩特—通辽—沈阳、呼和浩特—通辽—哈尔滨、呼和浩特—通辽—长春、呼和浩特—满洲里—哈尔滨等9条区内连接东北三省的航线。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方面,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共同推进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加快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共同构建东北地区生态保障,辽宁省和吉林省先后有11家企业承担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环境工程建设项目。锦州华冠环境科技实业公司为通辽市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辽发电总厂等9家企业提供了废水、废气在线监测第三方运营服务。重点产业对接合作,东北三省大力推动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对接合作,内蒙古东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北三省非资源型产业转移。大连五甲万京集团公司在赤峰市建设信息科技产业园,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赤峰蒙东云计算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70亿元,一期孵化园项目已于2012年7月开工建设,由赤峰市新州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澳大利亚海维集团三方合资建设的中蒙药文化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3.78亿元,主要生产纳米中蒙药饮片、中蒙药配方颗粒。该项目已于2011年8月开工建设。加强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合作,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农牧业整体竞争力。已谋划并启动辽源市◇鸣集团年产10万吨动物血液蛋白粉项目、大安市安大牧业有限公司3000万只肉食鸡项目、皓月集团投资年屠宰100万只羊项目等一批农牧业项目。物流与沿边开放合作。东北三省支持和促进内蒙古东部地区内陆港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加强内蒙古东部地区与长吉图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合作,打造“绥—满经济带”。此外,还加强科技教育合作,东北三省加强与内蒙古东部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内蒙古东部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0B2012年,东北三省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实施的合作项目就达到1429个,累计引进到位资金达到1387.2亿元。

        
                          满洲里汽车专业货场项目。
  
        
                         兴安盟绰勒灌区。

  回眸5年的振兴之路,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了一个历史性新台阶。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新10年东北振兴发展大势,内蒙古东部地区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

   围绕“8337”发展思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面对新形势,内蒙古东部地区要深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认真总结振兴战略实施10年来的实践经验,按照国务院《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B2022年)》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精神,选准发展定位,突出特色,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内蒙古东部地区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内蒙古东部地区要把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机遇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推进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一是推进工业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多元发展。能源方面,重点开发胜利、霍林河等大型煤田,配合电力外送通道建设,重点推进扎赉诺尔、宝日希勒、白音华等大型煤电一体化坑口、路口电站群建设。有色金属方面,促进项目重点向产业园区集中,抓好亚鼎铜材、华泣铝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非资源产业方面,着力推动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蒙东云计算中心等信息产业项目建设步伐,构建多极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物流业方面,围绕产业基地、中心城市和口岸,发展多元化市场主体;加大保税物流园区、内陆港建设力度。金融业方面,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坚持扩大速效和防范风险并举,加快完善小微企业速效服务体系和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疏导和监管,积极稳妥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旅游业方面,大力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整体打造大东北无障碍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双边、多边旅游合作。三要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多极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内蒙古东部地区要尽快把盟市所在地打造成区域中心城市,满洲里、二连浩特也要进一步做大规模,完善功能,建设一流口岸城市。在建设好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还要重视抓好县城和个别重点镇的建设。要强化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统筹规划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实现园区与城镇互动发展,一体化推进。

   加大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内蒙古东部地区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内蒙古东部地区要把抓投资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项目,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项目审批;要把社会事业、民生项目一起谋划,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国有民营一视同仁,形成多点支撑的项目储备;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面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产业发展、财政倾斜、城市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内蒙古东部地区也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加大各项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在东北地区加快振兴的大背景下有更大的作为。进一步加强通道建设。公路方面,建设牙克石至博克图、桑根达来至宝昌出区高速公路,贯通赤峰至承德高速公路路面主体工程,提高农村牧区公路网密度和通畅深度。铁路方面,做好通辽及赤峰至京沈专连接线、京通线、大郑线扩能改造,新建集二复线等项目。民航方面,新开工建设霍林郭勒民用机场、通辽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乌兰浩特机场扩建工程,完成根河通用机场扩建工程。能源外送通道方面,力争建设锡林郭勒盟至南京特高压送变电项目,建设赤峰至北京天然气管道工程,推进科尔沁至新民、珠日河至浦河(沈阳北)500千伏高压风电专送通道建设。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扩大高产、稳产田面积;抓好标准化棚舍、青贮窖池等养殖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和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增加畜牧业的抗灾能力。


        
                          二连浩特市市门。

   强化生态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内蒙古东部地区继续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水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退牧还草、重点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落实好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确保前期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合理控制能源总量,确保完成减排项目。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内蒙古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人。内蒙古东部地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要确保居民收人稳定增长。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人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力度,提高务工收人。通过增加农牧业投人,改善生产条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可使农业单产水平和牲畜个体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进而提高农畜产品品质,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二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实名制管理等工作,大力扶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抓好农牧民转移就业。通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扩大就业渠道。工业化和城镇化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市中的下岗工人、生活困难的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牧民增加创业、就业的机会和岗位。积极开展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要加大对创业人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人员进行创业活动,使创业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实名制管理等工作,大力扶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抓好农牧民转移就业。三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切实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也纳人城镇社保范围。加快建立与完善社会求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内蒙古东部地区要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实现与经济协调发展。教育方面,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苏木(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巩固“两基”成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保障民族语言授课学前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教育。卫生方面,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巩固扩大基层医改成果,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文化方面,要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经济融合。要运用产业理念、市场的手段去经营文化资源,下功夫培育若干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叫得响、立得住、有前景的文化品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强文化场馆建设。

   加强协调努力对接。内蒙古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积极做好与周边省市的各项对接工作。一是沟通协调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加强省区间、跨省区地市(盟)间对于重大合作事项的推进力度,内蒙古东部地区要主动沟通衔接,充分利用好《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战略合作协议》中的相关合作内容,重视强化与东北三省优势领域合作。二是重点产业对接合作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内蒙古东部地区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主动承接东北三省企业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现代医药业,并为企业间合作创造条件。三是加快通道建设。加强省区间的协调,做好项目前期对接工作,统筹推进东北地区成品油、天然气、煤制气、甲醇、二甲醚输送管道建设,建设完善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齐齐哈尔—满洲里快速铁路,重点推进锡林浩特—赤峰—绥中港、白音华—开鲁—阜新跨区铁路建设。四是加强科技教育合作。内蒙古民族大学、赤峰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东北三省高校间的教学科研合作,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提升内蒙古东部地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水平。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来源日期:2013-8-16 本站发布时间:2013-8-16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