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人
就是我们自己
首页
时光隧道

庄稼汉上了“研究生课堂”
四川简阳市东溪镇双河村进行的农技推广方式变革


  5月初的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双河村,一场大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山坡上的枇杷树绿意葱茏,池塘里的白鹅星星点点,有几只还悠闲地在村道上踱步,远处的水田里偶尔闪过一两个劳作的身影。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四川农村,因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探索、创新,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体的小山村迅速发展起有机生态农业,村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灌输式到参与式,让农民从会上激动,路上摇动,回家不动变为主动研究,探索解决

  双河村的农民田间学校让记者大开眼界。这里和以往的农民技术培训不同,不再是专家讲、农民听,而是把农民分成3—5人的学习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层次很清晰,第一:问题是什么?第二:造成问题的原因有哪些?第三:都有啥解决方法?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述本组的讨论结果,并接受大家的点评。

  而以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袁勇和四川省农科院吕世华老师为首的专家团队,则以辅导员的身份参与、引导这一进程。直至每个小组讲解完毕,袁勇他们才会走上讲台,逐一点评各组的亮点、得失,把正确的观念、技术带给农民。

  这,不就是大学里常用的研究生授课方式吗?为何搬到了田间课堂上?参与者还是一群六七十岁的庄稼汉。这样的方式行得通吗?

  这一推广方式的实践者袁勇40岁出头,做了18年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以前搞农技推广,是我们主动、农民被动;农民在会上激动,路上摇动,回家不动。”袁勇告诉记者,最早他采用传统方式搞推广,挨个村地讲技术,也把村民集合到一起搞过培训。农民听到新技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时都很激动,都说回家就照着做,可会后却没人照着搞。

  后来,袁勇琢磨着要把现场培训和后续指导结合起来,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2004年,袁勇在东溪镇的一些村子建起了协会,把村上的“能人”组织起来,先把技术教给他们,再由各个种田能手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户。水稻的旱育秧技术就是在那几年推广开的。“如果按照常规办法推广,估计要十来年才能普及;可我们用这种示范户带动的方法,3年就在全镇普及了这一技术。”

  可是,袁勇发现这种方式也不完善。“3年后,农民掌握了新技术,就不参加协会了,协会又散掉了。仅仅以技术为纽带,功能单一、服务单一,不能吸引农民持续地融入。”

  正在这时,袁勇接触到“参与式推广”的概念,即以农民为中心,相信农民潜力,激发农民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农民都成为老师,变教农民为帮助农民。在简阳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场新的探索开始了。

        从单干到合作,从单一服务到综合服务,合作社保证关键技术到位,文化建设助力农技推广

  2010年,简阳市新天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双河村成立,村支书李显俊任理事长,袁勇的角色是“技术总监”。

  载体有了,农民的主动性、能动性如何激发?双河村是个典型的四川农村,全村1713人,约有700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光老年人就有近300名。要更新这些老人的种植观念,带领他们发展有机生态农业,难度可想而知。

  “种水稻不用农药、化肥,经济效益还更高?!我种了大半辈子庄稼,头一回听说。”合作社成立后,动员大家种植有机水稻时,当时70岁的魏显良老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那年开的思想动员会,比我当村干部十几年开的会都多。”李显俊告诉记者,为了让大家明白种植有机水稻的好处,从村到组再到户,他们逐层做思想工作,仅魏显良家就登门10多次。

  田间课堂上,农民展开了热烈讨论。要不要发展有机生态农业?不用农药、化肥,怎么防病虫害、如何保证不减产?统一思想认识,决定要搞有机农业后,农民又根据兴趣成立了土肥小组、病虫小组等。袁勇引导小组成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研究、总结技术,再提出解决措施,自己去做试验。袁勇说,农民的讨论也让他受益匪浅,有的方法连他都没想到,比如用酵素防治病虫害,稻田用坡上的薪碳末浸泡等等。

  在这一过程中,合作社的各种专业协会发挥了积极作用。老人有老年协会,妇女有妇女协会,还有综合发展部、文化中心、健康俱乐部等。几乎每个节日,合作社都会有社员们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新的种植技术、理念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宣传,效果格外好。

  李显俊说,成立各种协会后,村民的精气神明显提高了,大家把更多的心思主动放在种、养业上,村里的矛盾、纠纷一下子减少了1/3。

  “以前只是搞技术推广,没尝试过做文化建设。但经过实践发现新时期的农技推广,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的现状,为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袁勇说,这种综合性服务既包括技术综合,也包括事业综合。“单一技术无法发挥最佳效果,有机生态农业技术需要综合技术、综合管理;同时也要把技术推广放到对农民、农村、农业更有利的农村发展的事业中去做。”

  有了这样的认识,袁勇坚持把农民教育作为双河村生态农业良性发展的根本。社员们每周都要集中学习一次,内容有社交礼仪、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市场营销等。

  更让大家高兴的是,他们种出的有机水稻不仅品质好,产量也比普通水稻高,由于不施农药、化肥,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魏显良第一年试种了1.8亩有机水稻,亩产1200多斤,每斤卖两元,是普通水稻的一倍多。第二年,魏显良就把自家的3.8亩水田全部种上了有机稻。如今,双河村有机稻种植面积达300亩,有机水果、蔬菜、小麦等的面积有500亩。下一步,村民计划继续扩大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面积。

               只要用心,农技事业大有可为,现代农业需要创新农技推广

  “双河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生态猪,有机米,健康环保可持续,亲爱的朋友一起来,双河来做客。”一曲由妇女协会社员创作的《双河故事》唱出了双河人内心的幸福感。这个小山村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取经的客人。人们纷纷感慨农技推广方式从灌输式到参与式的转变,竟能给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简阳市委书记王宏斌表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科技提升、装备改善和资金投入,这其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转化必不可少。“农技人员要像袁勇这样带着感情对待农民,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面对面地交流;同时要做到机制创新,推广思路、方法、理念等都要创新,才能把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能致富、有变化。”

  简阳市农业局局长张利昌认为,双河村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值得复制、推广。“只要有真正搞懂这套理念和模式的技术人员,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生态农业的集成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双河村的模式完全有条件在简阳市大规模推广。”张利昌说,下一步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骨干力量,还要提供规范的技术支撑,辅以总结表彰、激励机制等。

  面对各种赞誉,袁勇很谦虚,他总结自己在农技推广方面取得的成绩源于4个字——“用心推广”。他说:“修炼一颗真诚为农民服务的心,往往比学习技巧和技术更有效果。”他还记得刚推广旱育秧时,有几个细节容易出问题,他就整天在地里盯着。育苗时有些农户掌握不了技术要领,容易“烧苗”,袁勇就带着村里的能人一起帮农户揭膜,再挨家挨户地提醒他们。“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笨、效率很低,实际上对推广新技术很有用。”

  但人手不足,用于农技推广的时间、精力不够,待遇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袁勇和其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我们服务中心农技岗位只有3个人,要为全镇3.3万亩的土地提供服务,这么点人手根本不够用。还要协助乡镇的中心工作,真正用于农技推广的时间可能只有10%,太少了!”袁勇说,他基本上都是利用周末时间来双河村搞服务。

  “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基层农技员的‘断档’问题,由于编制原因,大专院校正规的农学毕业生根本进不来这个门,我们农业局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进过大学生了。”张利昌说。

  袁勇还希望多有一些培训的机会。“目前我们的培训、知识更新都太慢了,满足不了新时期农技推广的需求。”

                                 《 人民日报 》 记者 冯 华

                      来源:《 人民日报 》   来源日期:2012-5-13    本站发布时间:2012-5-13

主人就是我们自己   版权所有 © 2007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5号五矿大厦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13011152297  电子邮件:xkk1118@qq.com
ICP备案号: 京ICP备06052824号-1 (站长统计)